banner01.jpg - copy - 複製
banner01.jpg - copy - 複製
banner01.jpg - copy - 複製
banner01.jpg - copy - 複製

台灣故事島-茶業記憶庫

筆者在三、四年前就有想要用訪問的方式,去紀錄台灣茶產業的歷史,只是因為工作忙碌,一直沒有真正的行動,但這件事情也一直放在筆者的心裡;在2016年10月因為朋友的介紹,認識一家行銷公司的老闆,閒聊中提到他們有接了文化部的【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的計畫,用影像留存的方式來記錄台灣的記憶與口述歷史,而喚起我心中一直想做的那件事。

自己的故事自己說

在我們共同擁有的不同記憶中,有太多故事值得述說,還有更多故事在衝融的過程中,可能被掩藏、可能被遺忘,打開每個人的記憶膠囊,用聲音影像與文字,讓曾經疏離的重獲關心,讓曾經悲傷的得到療癒,文化部的【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計畫是一個交換生命故事的平台。來自於記憶、來自於土地的生命故事,是生活、是歷史、也是文學。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是個人的生命史,從中經歷的風霜,失敗或成功的經驗,都是一篇篇鼓勵其他人努力或重新省思的力量,是維繫家庭、社會的重要記憶,更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故事不是一種嚴謹的文體,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令人感動、深刻雋永的事件。每個人都可以站在自身的體驗訴說記憶中的故事,由個別微觀的故事,自下而上共同拼湊出隱含於日常生活中的歷史。這種故事交織性的共同記憶,有別於主流的歷史及詮釋,它除了豐富生活的想像空間,更可藉由說與聽的互動方式,直接喚起共同的生命回憶,從歷史與文化氛圍凝結人心,有助於社會正向發展。
相較於文字歷史的記錄方式,說故事的方式更適合弱勢者及不習慣於使用文字表述的人,從而擴大歷史表述的來源與公平性,而說故事本身即是一種全民參與的事件,「我正在參與歷史」的榮耀感也有助民主社會中公民素養的提升。為鼓勵臺灣一般庶民願意說出自己的故事,並與最愛的家人、朋友,乃至社會各界分享,文化部推出【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計畫,並規劃建置一個記憶分享網絡,將臺灣人民感動人心的故事記錄下來,匯集為國民記憶資料庫,並透過網站分享給社會大眾。未來並可作為導演、作家靈感的素材,喚起關懷家人、土地、社會的情感,豐富臺灣的人文記憶

啟動茶業記憶庫

台灣茶產業的許多歷史,都是口耳相傳,或是文字記載,有許多的誤傳、筆誤或遺失的狀況,讓台灣茶產業的歷史有很多的錯誤、斷點或矛盾,例如文山包種和南港包種的源頭和演進,或凍頂烏龍茶是不是林鳳池從福建帶回三十六顆茶樹的起源,還有日本時代知名的【東邦紅茶股份公司】(圖一)是三代還是五代的傳承等等,經由一些國內外的研究學者(圖二),慢慢的在歷史遺留的蛛絲馬跡,拼湊出裡使原本的樣貌,但是還是有很多地方找不出證據,常常聽到他們說,如果當時有留下照片、文字就好了。

圖一 - 找尋東邦紅茶公司歷史真相

圖一 - 找尋東邦紅茶公司歷史真相

圖二 - 日本學者須賀努(中間者)訪問茶業改良場

圖二 - 日本學者須賀努(中間者)訪問茶業改良場

因為有文化部【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的紀錄平台,開始有計畫的進行茶產業的歷史影像紀錄,因為現在的數位保存與傳播技術非常進步,讓當事人自己敘述自己的歷史。有朋友曾經建議過我們,先把台灣茶產業的歷史規劃整理出來,再慢慢的跟著台灣茶產業歷史的脈絡進行拍攝與訪問,而我們的想法是覺得,如果要把台灣茶產業的歷史好好的研究釐清,可能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而這段時間又有多少老前輩的流失,而因為他們的凋零,可來再也沒有人會提起這一段歷史;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盡量去紀錄、留存這些記憶,未來有學者開始要研究,才有較多的資料可以搜尋與使用。

2016年10月正式啟動【台灣故事島:茶業記憶庫】的計畫,第一階段希望拍攝記錄50位台灣各地茶產業的人物故事歷史(在筆者截稿之前,已經拍攝了40位),拍攝團隊到了台北、坪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日月潭等茶區進行紀錄,茶農、茶商、茶工廠、外銷、農會、公協會(圖三)等等,跨足茶產業不同的面向。

圖三 - 台灣製茶機器歷史-展傳茶葉機器

圖三 - 台灣製茶機器歷史-展傳茶葉機器

台灣茶產業的黃金年代

2017年一月初,到台北大稻埕訪問茶匠-黃正敏顧問(圖四),黃顧問是【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台灣茶輸出業同業公會】與【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三大同業公會的顧問,年近八十的黃顧問身體還非常硬朗,笑咪咪的跟我們敘述他傳奇的一生。黃顧問畢業於台大法律系,讓人好奇,在那個年代,做法官或律師是個人人稱羨的好工作,為何會放棄當法官與律師的機會而去賣茶呢?
身為茶業世家,又是家中的老大,理所當然就承接家中的事業,在新竹家族的茶廠生產茶葉,把茶葉賣到台北大稻埕,當時台灣茶葉的外銷,大多掌握在洋行手上,黃顧問拿著一個手提箱,跑遍全世界喝茶的城市與港口,加上自己是生產者的優勢,慢慢的取代洋行在台灣的位置,換句話說,可以說是黃顧問這一輩的努力,把當時掌握台灣茶外銷市場的洋行趕出台灣,開始台灣人用自己的力量,讓台灣茶在全世界飄香。

黃顧問是我非常佩服的前輩,因為年輕時在全世界推廣台灣茶,除了原本的中文、客語、台語之外,也精通英文、日文、西班牙文與法文;而台灣現在年輕一輩大多走向小確幸、小幸福,而對未來更重要的國際觀、策略等等,反而是我們年輕人該好好的去請教長輩們,眼光看得更遠、思想高度更高,才有機會讓台灣茶產業用另一種面相,重返黃金年代。 (延伸閱讀:台灣茶歷史脈絡)

圖四 - 台灣茶歷史-黃正敏顧問

圖四 - 台灣茶歷史-黃正敏顧問

串起台灣與日本的紅茶記憶

2017年一月中旬,我們來到魚池日月潭紅茶茶區的【和菓森林】訪問,訪問了老茶師-石朝幸先生(圖五)。1925年日本人從印度引進大葉種「阿薩姆」茶種,種於埔里、水里、魚池與花蓮一帶,因為魚池的環境最適合紅茶茶樹生長,而大規模種植,而開啟魚池鄉紅茶的歷史,石先生在1949年,畢業於日本人在林口設立的茶業技術專門學校【茶業傳習所】,1951年來到魚池日本人興建的【持木製茶廠】(圖六)工作。石先生說:「那時紅茶叫黑金,還會有茶葉警察專門監看茶菁交易!」。「那時有錢不見得買得到茶,為了搶茶,茶販天未亮就在外頭排隊,長長的人龍,看起來就像媽祖進香團。」

說到魚池紅茶的歷史發展,一定要提到一個日本人,就是被譽為台灣紅茶之父的新井耕吉郎先生,群馬沼田市人新井耕吉郎帶著全家人,在南投日月潭協助成立魚池紅茶試驗支所,開始種植錫蘭紅茶,以人力墾荒71公頃,並建造全台唯一的錫蘭式紅茶廠「持木製茶廠」。鼎盛期,魚池茶區達三千公頃,占台灣外銷紅茶產量達93%。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來台將近20年的新井耕吉郎,因為對台灣有深厚的情感,決定不接受遣返留在台灣,擔任技師,繼續幫助台灣紅茶的種植。1946年,新井耕吉郎因為瘧疾,在台灣去世了,享年42歲。他的女兒新井玲子回日本後一輩子都沒有再提過父親在台灣的事情,要不是一次偶然的拜訪,才又連結起日本和台灣的歷史,也因為這樣,台灣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群馬縣沼田市成為姊妹市,筆者也有機會跟著魚池鄉公所和茶業改良場到新井耕吉郎的故鄉群馬沼田市參訪與交流(圖七),這又是另一段故事,有機會跟各位分享。 (延伸閱讀:台湾茶的歷史走訪(1)埔里の紅茶工場 )

圖五 - 和菓森林老茶師石朝幸先生(中間者)

圖五 - 和菓森林老茶師石朝幸先生(中間者)

圖六 - 日據時代-持木製茶廠

圖六 - 日據時代-持木製茶廠

圖七 - 筆者到日本群馬訪問新井耕吉郎後代

圖七 - 筆者到日本群馬訪問新井耕吉郎後代

從下而上建構台灣茶產業的歷史

「茶」是台灣第一個在世界能見度最高的產品,茶產業由清朝、日治至今一百餘年,牽動著台灣許多家族的起起落落,但在世界各角落或台灣本地所發生的茶產業故事,只能靠口耳相傳延續下去,許多珍貴的記憶隨著當事人的消失而被遺忘。執行【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圖八)計畫的這段期間,訪問超過40人,收集了40個台灣各角落的茶產業歷史故事,也是40個一輩子的人生故事,讓筆者深深的連結那來不及參與的年代,盡我所能的保留正在發生的年代,也希望創造未來台灣茶產業的黃金年代。(本文章刊登於咖啡誌2017-3月號)

圖八 - 始於1866年的新福隆股份有限公司

圖八 - 始於1866年的新福隆股份有限公司

Tang Jia Hong-01.jpg

湯家鴻  Tommy Tang

講茶學院              創辦人 講師
講茶茶業集團       執行長 焙茶師
國立中興大學       講師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茶葉官能評鑑等10張茶類相關證書
英國WSET葡萄酒與咖啡證書等12張飲品類相關證書
英國C&G國際專業培訓師等7張教育、行銷相關證書

還想了解更多? 歡迎訪問我們的課程

訂閱電子報

課程包班、活動、品牌合作
請聯繫台中總公司: 04-2473-7589
手機: 0933187266 湯先生 加入好友
  • 台中教室
  • 台中市南屯區文心南二路180號
  • 電話:04-2473-7589
  • 台北教室
  •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52巷22弄4號
  • 電話:02-2503-2503
  • 南投教室
  • 南投縣埔里鎮福興里福長路180巷27號
COPYRIGHT 2017 文湯股份有限公司
網頁設計 by 蓋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