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01.jpg - copy - 複製
banner01.jpg - copy - 複製
banner01.jpg - copy - 複製
banner01.jpg - copy - 複製

茶競賽的現況與未來

茶的比賽,在台灣一想到的就是比賽茶,也常常聽到冠軍茶一台斤(600克)高達二十五萬、四十八萬等天價,而台灣早在1970~1980年代就開始有比賽茶的紀錄了。在台灣各地的茶產區一年都會舉辦1~4場的比賽,全台灣一年的比賽達上百場,已經成為一種產業文化與傳統,而這歷史悠久的比賽茶,在整個茶產業中,也有它明確的位置和作用,這次筆者想來談談,除了比賽茶之外,台灣茶產業中的其他的技能競賽,可否有更多的後續策略操作,讓整個台灣茶產業更多元更紮實。

台灣比賽茶的盛行與影響

台灣烏龍茶的品質好,國際知名度高,台灣也是世界烏龍茶的領導者,這是台灣烏龍茶給大家的印象,但為何台灣品質好,其實是有歷史脈絡可循的。台灣茶品質優良在台灣茶歷史發展中,大概可以分成三個原因。
第一是台灣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TRES,Tea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圖一),全世界很少有一個單位中,集合那麼多的博士、碩士和研究人員,專門研究一種農作物,茶業改良場是日據時代,日本在1903年就設立,專門在茶葉的育種、技術的研究、機械的研發與產業技術的推廣等等,在台灣茶產業歷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第二個原因是在1982年【製茶管理規則】的廢除,在1982年以前,政府設立了【製茶管理規則】,以產銷分離的制度來管理茶產業,在1980年代以前,台灣是世界的茶葉代工廠,台灣生產的茶葉出口到全世界,當時的法律規定,茶農只能種植茶葉與採茶,不能製作與販賣,把採下來的茶菁賣到有牌照的大型製茶廠,製茶廠大規模的製造後,成品再運送到台北大稻埕的洋行或茶商,經精製和包裝後再出口,而在當時負責製作茶葉的大型製茶廠,因為需要有政府管控與牌照,所以相對家數較少,競爭也較少。而在1982年【製茶管理規則】的廢除,每個茶農都可以採茶、做茶和賣茶。也是在1982年以後,才有我們現在常聽到的“自產、自製、自銷”,這個法律的廢除在當時被稱為【還茶予農】,短時間內台灣從原本三、四十家的大型製茶廠,一下變成到三、四百家的中小型茶農,都可以做茶和賣茶,所以茶農為了要賣茶和賺錢,就讓台灣製茶技術和茶葉品質因為競爭的關係,越來越提升,但也因為【製茶管理規則】廢除後的配套措施沒有規劃完整,而產生了茶葉市場混亂的問題,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往後有機會再跟各位討論。

第三個原因就是茶葉比賽的盛行,全台灣各茶產區都陸續舉辦比賽,因為得到冠軍的茶可賣市場價的好幾倍,甚至百倍的價錢,所以茶葉比賽對茶產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比賽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多(例如鹿谷農會的凍頂烏龍茶比賽,每次約六千多個參賽作品),冠軍茶的價格越來越高(例如新竹東方美人冠軍茶,一台斤四十八萬元),因為在比賽中獲得好名次,就會有不錯的利潤,每個參賽者為了在比賽中勝出,在茶園管理、原料挑選、製茶技術都更加專研,台灣茶的品質就跟著慢慢的提升,而台灣可能是全世界茶產區中,比賽場次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就是上述的三個原因,讓台灣的烏龍茶製作技術和品質,在世界上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台灣茶歷史脈絡 )

圖一 - 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圖一 - 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借鏡咖啡與葡萄酒

在咖啡或酒類的產業中,相對比較重視技術競賽與賽後的策略操作,產生了非常大的正向幫助,讓咖啡和酒類的整體產業更有競爭力,有更多的議題可以操作,台灣茶產業可以借鏡咖啡與酒類,以不同方式切入。

台灣不是沒有做茶相關技術競賽,例如茶業改良場有在各區舉辦的製茶技術競賽與茶葉烘焙技術競賽,中華茶聯也有舉辦的茶藝競賽等等,只是往往競賽舉辦完後就斷了,沒有後續的操作與策略的運用。以咖啡產業來說,除了有全球咖啡界非常重要的咖啡大師賽(WBC)(圖二),也有個別的技術競賽,如烘豆比賽、手沖咖啡比賽等等,因為不同比賽的重要性與份量,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商業價值,如果選手得到好名次,就有機會成為業界的明星,會讓選手原本工作的地方和選手本人,有著比賽光環,如果操作的好,光環的深度與長度會更持久。而咖啡大師賽的比賽方式,除了有四個評審直接面對你,現場也多達上百人的圍觀,還有電視和網路的轉播(圖三),如果選手抗壓性不足或臨場的穩定性不夠,將很難拿出好的表現,而在通過這樣的洗禮後,未來在任何場合中,都會有非常穩健的表現,這是對心理素質非常好的建立方式;而很多咖啡廠商、咖啡器具廠商、甚至水的廠商,會因為比賽重要程度的關係,給予不同資源的贊助,而主辦單位因為得到更多的資源,會讓比賽更為精緻與盛大,這樣互助的商業循環,才會讓產業更加成長。

而在葡萄酒的世界中,就更聚焦在個人了,在酒產業界中,有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MW)和侍酒師大師(Master Sommeliers,SOMM)兩種系統,要成為葡萄酒大師與侍酒師大師是非常困難的,全世界個別只有兩三百人有取得這項殊榮,有一部紀錄片【SOMM.頂尖侍酒大師】(圖四),記錄了四位侍酒師即將去考Master Sommeliers的過程,紀錄片中呈現出準備過程中的訓練方式、辛苦、壓力和困難,但也呈現了取得侍酒師大師身分後,所帶來的光環、獲利與商機,雖然過程辛苦,但是只要通過,通常會受邀到各地演講,米其林星級餐廳會請你區當侍酒師或幫知名飯店與餐廳挑選葡萄酒,而產生很大的後續效果。 (延伸閱讀:世界三大飲品相互借鏡 )

圖二 - 台灣吳則霖獲得2016年咖啡大師賽冠軍

圖二 - 台灣吳則霖獲得2016年咖啡大師賽冠軍

圖三 - 咖啡大師賽比賽現場

圖三 - 咖啡大師賽比賽現場

圖四 - 紀錄片【SOMM.頂尖侍酒大師】

圖四 - 紀錄片【SOMM.頂尖侍酒大師】

台灣茶技術競賽的延續策略操作

台灣的茶葉競賽,已經行之多年,而在產業中所在的位置和所產生的作用已經非常成熟與完整了,而台灣茶產業是不是可以開始考慮一下,茶相關技術競賽的重要性與背後的商業策略操作了。台灣的茶相關比賽,大多落在不同地區的茶葉比賽,比的是茶葉成品的品質優劣,這樣茶葉比賽的優點是,因為參加比賽茶的組數越來越多,而產生特等獎的茶(第一名)越來越高價,常常聽到冠軍茶飆升到一斤三、四十萬的高價,如此高的天價,雖然會有新聞性,但只有這二十台斤的冠軍茶能賣到如此高價(一個參賽作品只有二十斤的茶葉),而且賣完就沒有了,而相對茶相關技術競賽的操作就非常冷清了。

世界三大飲品中的咖啡與酒已經在技術競賽做了很完整的操作,而在茶業界裡,日本的【十段茶師】與歐美的調茶師也產生了很多商業價值與影響力,而在台灣茶產業中,是可以開始重視,且花更多的心思來想想更多延續的操作,而操作一個達人或名人相對更容易,且更有亮點,茶葉大師、製茶冠軍、焙茶冠軍、十段茶師、茶藝冠軍等等,而且每一年都會更產生一名達人或冠軍,再好好研究達人或冠軍的商業與深度操作,就會因為得到這些競賽或認證有商機、光環和獲利,而更多人參與技術競賽,就會讓整茶產業不同的位置都更強更紮實,而讓整體台灣茶產業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力。(本文章刊登於咖啡誌2017-9月號)

圖五 - 茶苑大山

圖五 - 茶苑大山

圖七 - 筆者、大山拓朗、前田文男(史上第一位十段茶師)

圖七 - 筆者、大山拓朗、前田文男(史上第一位十段茶師)

圖六 - 全國茶審查技術競技大會所認定的【十段茶師】證書

圖六 - 全國茶審查技術競技大會所認定的【十段茶師】證書

圖八 - 以姓名命名的商品

圖八 - 以姓名命名的商品

Tang Jia Hong-01.jpg

湯家鴻  Tommy Tang

講茶學院              創辦人 講師
講茶茶業集團       執行長 焙茶師
國立中興大學       講師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茶葉官能評鑑等10張茶類相關證書
英國WSET葡萄酒與咖啡證書等12張飲品類相關證書
英國C&G國際專業培訓師等7張教育、行銷相關證書

還想了解更多? 歡迎訪問我們的課程

訂閱電子報

課程包班、活動、品牌合作
請聯繫台中總公司: 04-2473-7589
手機: 0933187266 湯先生 加入好友
  • 台中教室
  • 台中市南屯區文心南二路180號
  • 電話:04-2473-7589
  • 台北教室
  •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52巷22弄4號
  • 電話:02-2503-2503
  • 南投教室
  • 南投縣埔里鎮福興里福長路180巷27號
COPYRIGHT 2017 文湯股份有限公司
網頁設計 by 蓋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