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10月底受邀至日本靜岡【2016世界茶葉節】演講分享台灣茶,【世界茶葉節】是在日本茶最大茶產區靜岡,每三年舉辦一次盛大的茶葉展覽活動;2013年筆者也去過一次,這次來聊聊日本茶的文化和日本茶產業的近況與轉變。
世界綠茶的主導者
之前我們有提過,全世界烏龍茶台灣是領導地位,紅茶是英國有話語權,而世界綠茶生產與文化的面相上,都是以日本為主導者。日本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200年之前,由中國唐代傳至日本(現今日本甲賀),那個時期唐代的飲茶方式為點茶(把茶葉磨碎成粉,在加水用茶筅打茶),到了一代茶聖千利休(1522~1591)把所有日本茶道集大成,讓日本茶與茶道文化達到一個鼎盛時期,重新定位了日本的美學角度,脫離了一直向中國天朝所學習的枷鎖,生成了日本驚豔全世界的Wabi-sabi(侘寂之美)。
到了現代,唐代的點茶文化與方式,在中國與台灣已經不常見了,而在日本被完整的保留下來,甚至被當成重要的日本文化和印象知名於全球,就是台灣也不陌生的抹茶道(圖一),而也是因為台灣和中國不再以點茶的方式喝茶,而讓點茶最主要器具-茶碗,失去了在中華茶文化中的位置。
而日本把茶和抹茶道當成代表日本深度與美學的形象,行銷到全世界,也因為日本為世界上較早研究茶葉相關元素與對人體的好處,所以全世界的印象中,綠茶=健康;日本在品質、文化、健康、美學與深度的用心耕耘下,已經成為其他綠茶生產國難以超越的世界綠茶主導者。
圖一 - 日本抹茶道
三年前的世界茶葉節
2013年參加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的參訪團,到靜岡參觀了【2013世界茶葉節】,坦白說展出的攤位並不是很多(約100個攤位),但是讓第一次參觀日本茶展的我大開眼界,每一個廠商都有很鮮明的特色,雖然當時我對日本茶還不識那麼了解,但從他們所呈現的方式就讓我大呼過癮,漂亮的包裝就不說了,從小農直送,到整體公司品牌呈現,都很清楚自己的定位,精品風格、可愛風、自然風等等,甚至連動漫風都有,還有很多在台灣沒有想過的方式,例如把各種茶粉放進一支筆型的容器裡,可隨身攜帶,想要喝茶就把茶粉倒到熱水了就可以喝了,非常方便;也有廠商把泡完茶的茶葉渣,經過特殊的處裡,變成環保的紙製品、杯子、建材(圖二)等等。
除了豐富的展區外,大會還有開設非常多不同規模、不同議題的研討會與課程,例如教學術性的【世界綠茶會議】、【O-CHA學術研討會】等等,也有比較文藝性的【富士山大茶會】、【世界大茶會】等等,競賽型的如【世界綠茶評比】的展示會和頒獎典禮,台灣知名廠商【華剛茶業HGT】榮獲世界綠茶評比的兩個最高金賞(圖三),真是台灣之光;另外還有更多有趣的體驗和演講活動,整個茶葉節在不同時段都有豐富的活動,讓參與者與參觀者都有很多收穫;反觀台灣的茶葉展中,雖然也是有一些活動,但是深度與廣度略顯不足,這也是台灣茶展能夠借鏡的。
圖二 - 茶渣再利用
圖三 - 華剛茶業榮獲最高金賞
職人手工的尊重
在日本因為農業人口的減少,很多需要大量人力的製茶過程,都已經全面機械化了,例如採茶與揉茶,在會場看到很多在表演手工揉茶,手揉茶已經變成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不同的門派,不同流派也有不同的手法和技術(圖四),產生不同的效果和目的,而各流派也有很多的擁護者和學習者,造就了手工茶價值比一班機械生產的更高,而原因不單單只是因為手工揉茶的人工貴而已,手揉茶的外形也比機器製造的漂亮,甚至還有專門用來沖泡手揉茶的專屬茶器具。
反觀台灣,手工團揉已經慢慢失傳了,當然是因為人工成本與生產效率的問題,機械雖然解決了這些問題,但手工團揉也沒有像日本一樣,成為一種傳統文化和文化技藝而被保留下來,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世界茶葉節】展覽中,有一區展覽的主題是【世界農業遺產】,台灣茶產業有那裡可以放上去呢??台灣的手工團揉和機械團揉的品質差距大嗎??有去研究過不同手工團揉的技術(流派)所產生的不同嗎??這才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議題。
圖四 - 日本手揉茶表演
日本綠茶產業所面對的挑戰
2013年到日本靜岡參訪,除了去參觀【日本世界綠茶節】之外,也和製茶公會一起拜會靜岡茶相關組織,也直接到茶園去參觀了。日本這幾十年來國產茶的內銷數字逐年下降(尤其是高價茶),年輕人不喝日本茶了,改喝咖啡、葡萄酒、可樂等等,所以很多農民、公司企業也都出現銷售的危機,靜岡為日本最大茶區,已經有很多茶園廢耕了,轉種其他作物(如大蔥),而堅持與茶產業的業者,也開始轉型,越來越多家的農家,開始把原本製作綠茶為主的品種(如Yabukita、Yutaka-midori),開始轉製成紅茶,也開始育種新的日本紅茶品種(如Benifuki、Benihikari),希望用更多變的產品吸引消費者,在2013年時,也已經慢慢的有些農家開始生產烏龍茶(圖五),雖然品質還有待加強,但是已經看得出未來的走向。 (延伸閱讀:日本茶業現況與育種及推廣策略 )三年後我再次回到【日本世界茶葉節】,現場幾乎每一家都有推出紅茶產品,而且也有一大比例已經都有烏龍茶的產品了;這次到靜岡是受邀在【日本世界茶葉節】演講分享台灣茶,分享題目為【台灣茶巡禮】,讓參與的貴賓更清楚台灣茶的製造、精緻、產地與風味特色(圖六),同時讓日本的朋友們喝到六種不同發酵、不同焙火的烏龍茶,還有另外六種台灣不同地區的特色茶(文山包種茶、高山茶、凍頂烏龍茶、東方美人、台東紅烏龍、紅玉),除了知識上的了解外,也讓參與的朋友直接感受到台灣茶迷人的特色(圖七)。而來參與台灣茶分享的朋友,有很多是不同茶葉產區的公家機關主管和地方的茶葉生產者,也都想了解台灣烏龍茶的特色和風味口感,也做了很多的交流。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日本靜岡的丸子里是靜岡最早做紅茶的地方,靜岡知名品牌【丸子紅茶】的老闆松村二六先生,熱情的邀請我們到家裡吃晚餐,這是我第一次到茶農家作客,松村夫婦和一些茶農好友,再加上我們大約七八人,在茶廠裡圍在一起用餐,用完美味的晚餐後,松村先生開始拿出他所做的烏龍茶泡給我們品嘗,非常積極的詢問我們對他所做的烏龍茶的看法,味道如何、品質好嗎、消費者會喜歡嗎等等,松村先生已經年過七十了,但是對茶的求知慾和希望對茶產業的貢獻的心,讓我非常感動與佩服,和我一起前往是展傳茶葉機械的張家齊先生,他父親就是台灣炒茶機的發明者,松村先生家製作烏龍茶的機械和很多日本茶農家的機械,也都是展傳製造的;窗外下著毛毛細雨,不到十度的低溫,短短的兩個小時裡,因為茶、因為製茶機械,跨越了國家、跨越了語言、跨越了年紀,拉近了心的距離,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是一個非常難忘的經驗(圖八)。 (延伸閱讀:台日紅茶的關係與未來 )
圖五 - 日本烏龍茶
圖六 - 台灣茶巡禮講座
圖七 - 品評台灣特色茶
圖八 - 丸子紅茶,村松家作客
台灣.日本
經過這幾次的深入日本的經驗後,我們也在思考,我們可以跟日本茶產業學習些什麼?我們又能為正面臨瓶頸的日本茶產業做些什麼?看到日本茶產業每一個在不同位置上的人,都很清楚自己的角色、自己的定位,更清楚自己該盡的責任是什麼,雖然日本茶產業的大環境不好,但每個人還是非常認真地希望能夠改變,讓日本茶產業越來越好,另外我覺得我們最該學習的是日本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保留,那怕已經不符合現今的生產效率,還是會用不同的呈現方式,讓它有被保留的價值,與歷史的連結,讓下一世代的年輕人,有機會親身體驗甚至學習,我們不應該剝奪他們體驗和學習的權利。
那我們能為日本茶產業做些什麼了?【講茶學院】的專業是做茶葉品評教育的,希望用我們的專業,盡一些力量,因為台灣民眾對日本茶比較不是那麼清楚,消費者比較不會購買不熟悉的東西,而且茶葉又不是民生必需品,而我們已經與日本相關茶業協會達成共識了,可以用教育和課程的方式,讓台灣消費者更了解日本茶與日本茶文化,消費者因為課程和體驗後,開始認識日本茶,甚至有興趣,進而產生購買的動作;除了導入日本茶的課程之外,也希望把台灣的茶葉相關課程輸出到日本,讓日本的消費者和生產者更多元的了解。希望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幫助,讓台灣和日本的茶產業更加往上提升。(本文章刊登於咖啡誌2017-1月號)
湯家鴻 Tommy Tang
講茶學院 創辦人 講師
講茶茶業集團 執行長 焙茶師
國立中興大學 講師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茶葉官能評鑑等10張茶類相關證書
英國WSET葡萄酒與咖啡證書等12張飲品類相關證書
英國C&G國際專業培訓師等7張教育、行銷相關證書